此用户页是用户论述 ,不是维基百科的核心方针或指引 。 此页仅代表部分编者关于社群规范或维基百科的观点,尚未得到充分
共识 。有些论述得到社群中多数编者的认同,而有些只代表少数编者的意见。
我的观点可能会因为某些经历而变化。为了给自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过怎样的观点,每一个观点后面都会标明日期。
我这个人比较不会说话,不过有错的话,应该具体指出观点的问题,而不是修理人(不幸的是,社群很多人做了相反的事情)。恶毒攻击这些观点,或者拿这些观点来寻衅滋事的好事之徒,视同违反《茶寮通谕》第八条,终身禁言可也。
“
维基百科体制的另一项内在矛盾,在于社群对条目“所有权” 的态度。我完全理解没有人能“拥有”维基百科的条目,不过现实是,如果有一个人耗费大量精力、谋篇布局、调查研究,润饰语句,怎样也好,努力编写一篇条目,这样的话,他一定会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保护心态。我曾经把这种心态比喻为父母对子女的心态,不过当然没那么强烈。我不能拥有我的孩子,正如我不能拥有维基百科条目,但是我保护他们,希望给他们最好的,如果别人想分一杯羹,就得征求我的同意。这很重要,因为现实是,如果条目主编没有对自己撰写的条目产生这种姑且称为“维护心态 ”的意识,维基百科就有可能随时沦为破坏的温床、高中生的狂欢派对,还有谬误内容的收集处。这个项目依靠的是人们编写条目之后所产生的归属感,知道这一点的维基百科人比较少。(原文发表人为Ed Fitzgerald ,出自《奇爱博士》的讨论页 ,2008年2月11日)不过,维基百科的方针倒是铆足全力,打击这种情感。
更严重的是,体制用如此刻意的方式阻止(人们对自己主编的条目)产生归属感,这样做其实违背了人类本性。人们会对自己拥有的物件产生情感连结,仿佛那是自己的一部分,对自己努力完成的作品也是一样。拒绝这种思维,就是要否定、忽略人类本性中一种特别强烈的特质。值得注意的是,迄今最后一个广为人知,违背人类本性,而且挣扎求存的体制是共产主义制度,他们尝试压抑利润动机,取缔私人所有制,可是结果并不理想,而且由于本身根基不稳,最后也就崩溃了。维基百科会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还有体制会不会自我纠正,正式承认或认可个别编辑对主编条目的控制能力/深入影响,仍然有待观察。(2008年5月2日)
“宣示主权”的另一种形式是,个别编辑带着既定立场编辑条目,按照他们先入为主的观点,决定条目的面貌,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修改,接着拍拍屁股离开,他们从不会考虑条目是否需要他们的贡献,也从不会考虑他们的贡献有没有改善条目。这种突袭式编辑肯定不会花时间评估有关的条目,不会花时间考虑条目需要什么,也不会花时间改善条目。他们的编辑生搬硬套,这种想法就是:这样做既然能够改善一篇/一种条目,也就能够改善其他(种类的)条目。总的来说,如果有两个编辑同样关心某一篇条目,但是不同意对方的修改,就会构成“所有权”冲突,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样做反而能够保存条目的质素。另一方面,突袭式编辑(包括突袭条目,给条目挂模板的闹腾行为,这样做破坏了不少维基百科条目的面貌)的问题要严重得多,因为他们往往打着“遵守格式手册”的幌子来做事,这种行为也更为常见,要侦测会比较困难。比起那些对自己努力撰写的条目抱有“维护心态”的编辑,社群应该担心那些突袭式编辑才对。(2008年6月10日)
”
——Beyond My Ken ,个人论述(英文版) ,2008年2月至6月
“
维基百科就像一个网络上的城邦。这个城邦由数十个城市组成,各自使用一种语言。这个城邦的居民大多是作家和画家,也有网络建筑师(技术人员)。他们希望利用这个城邦,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全世界,也鼓励世人使用这个城邦分享知识。在我们这座代号“ZH”的城市,人有很多种。第一种是“游客”:他们参观完博物馆、看过他们想要看的东西,然后就离开。第二种是“短期访客”:他们看了某个展览,忽然兴起,留下了几笔涂鸦,然后就离开。
第三种是最麻烦的一种:“市民”。他们虽然各怀目的,但都想在这城市分享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是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学院的象牙塔分析、个人的政治观点、甚或商业宣传等等。当然,维基城邦有自己的规则。城邦的开国父辈大致同意某些东西是不适合在这座城市分享的。他们在立国时已经制订条文,委任法官警察,去把不合要求的文章筛选掉。显而易见,由于各人对何谓适合各有见解,这些筛选经常引起激辩--老居民之间的、老居民与新移民之间的、地域派系的、不同领域的,层出不穷,绝对会把你烦死。有些人受不住就索性搬走、或者隐居山林。维基居民解决纷争的方式,通常是按照城邦的规则妥协达成共识,并且写下条文,要求所有城邦居民遵守。
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纷争不时出现,条文也因此日益繁琐,但人的性质没有改变:游客继续围观、短期访客继续做过客、市民继续写也继续争论。然而这三种人当中,又有多少人会把全部条例都读一次?如果你不是法官警察,又不想做律师,而某些条文不影响到自己分享知识的方式、不涉及自己的范畴、不引起其他市民反对,谁又会花时间去查《维基法典》?如果没有触发契机、没有“很闲”的时间,谁又会参与事不关己的讨论?在这方面,“原居民”(老手)和“新移民”(新手)其实是一致的。
老手想帮助新手适应是好事,只是给新手发一个连结──不论是新手指导页、导师计划、基本指引也好,其实都是大家在机场过海关时接到的单张,要么不看,要么过目即忘。所有人最后都是要居住一段时间,累积一定生活经验,再从他人的提醒中学习适应,才能够融入社会,没有速成的法门。
”
——Onea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存档/2014年9月#维基百科新手用户体验.......... (转自User:Aizag ),2014年9月
“
我还是这句老话:“如果他们不跟从正确的方式编写条目,走了才是好事”,而且只会对诸如Mewaqua、Wpcpey、Baycrest等老手说,因为他们理当是最清楚方针指引要求的人。
”
——Sanmosa ,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 ,2019年5月
“
维基媒体计划成于大众也败于大众。毕竟以前能连上网的人好歹都是有闲有钱阶层,现在网络一普及什么牛鬼蛇神都上网了。保持所谓的开放态度迟早会劣币驱逐良币。因为不是所有知识人都心情好,而且傻屄越来越多好心的知识分子也没那么多。就像刚才,我会觉得和那种人呼吸同一片空气都是对我的侮辱。
”
——七个点 ,维基媒体计划编辑部 ,CC BY-NC-SA 4.0[ a] ,2019年8月
“
此外,条目里很多部分读起来很别扭,不像百科口吻。⋯⋯(想像一下在蒋中正的条目里写一个,“中华民国霸气的独裁总统 ”是什么感觉)⋯⋯
”
——如沐西风 ,Talk: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孔蒂 ,2020年1月(底线为本人所加)
“
⋯⋯我这么破坏来破坏去,在维基百科都从头到尾地完整“破坏”至少1300个条目了,按这种高手的标准,管理员应该永久封禁我才是。⋯⋯当然,我也感谢这位高手[ b] ,让我多知道一条神秘的规则,这些年来我写条目先把各种分类全部写上,然后写完条目之后再一个个建分类的做法,原来都是破坏。我写条目动不动十万字节,一般每次编辑只上传一千字节左右,原来这也是破坏,哇!管理员真是对我太好,太偏心了,这么长的时候,我破坏这么多次,都还没有永久封禁我。感谢这位高手提点。
”
——Jarodalien ,Special:diff/63913602 ,2021年1月
“
或许拍照、要照片,尤其是要把这些照片用于写条目的艰辛,可能有些专注于评审的用户很难直观感受。因此,我向来愿意听取别人对我的可靠、礼貌的建议,但可能有的时候会不喜欢别人用粗暴的态度否定我的努力。这也是我有时可能会冲动的原因吧。
”
——FradonStar ,Special:diff/83465903 ,2024年7月
社群最重要的是人。我的确有想过好像Walter Grassroot那样,给自己遇过的编辑评定门第(像九品中正制 那样),可是我认为这样做很伤和气,也就不做了。(当然如果我确实要评定门第的话,下面的解释一定很巨细无遗的说。只是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样,又得罪人。)(2019年2月)
这座山城和《1984》的大洋国有点相似。昨天的敌人今天可以变成朋友(例如枫糖),昨天的朋友今天可以变成敌人(不开名)。但是要他们组成一个统一战线,对抗本方丈是不可能的。(2019年2月)
Kokuyo君一向认为{{ASN }}不应该用到全彩横额,因为这样做就是用一个不合理的比重(undue weight)宣传一个活动/概念,太花俏,跟商业广告没两样。我的看法跟他相反,因为纯文字广告的宣传效果往往不好(不过倒过来说,Kokuyo认为社群活动只能够用纯文字公告宣传,也没坏,因为吸引的人不多,场面更容易控制)。另外就是1233认为社群不应该在ASN贺岁,因为这违背了ASN的设立原意(公告对中文社群有用、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如果社群可以在ASN庆祝农历新年,那么十一/双十呢?白色情人节呢?我就认为,政治类节日不应该放上ASN,因为这样做庸人自扰;非传统节日似乎也没什么必要(白色情人节更不用说了,这是日本节日,大中华地区不会庆祝)。我们只应该在ASN庆祝列为公众假期的传统节日(农历新年、端午节、中秋节)。(2019年2月)
后来Shizhao君在ASN争议的时候总算给了一个交代:如果在ASN放全彩横额的话,从全彩横额切换回纯文字消息的时候的时候,页面内容会不停跳动,不利于阅读。他还说,要是必须在站内公告使用全彩模板,应使用MediaWiki:Sitenotice 或MediaWiki:Anonnotice ,不过这种地图炮式的社群公告,地方社群不可能用,也就只能用来贺���,或者进行全站宣传了(有时候这种东西可以用CentralBanner来实现)。(2019年11月)
DYK问题应该尽可能有趣,而且不可以曲高和寡。举几个例子:
超级恶心 别人动辄就用“你讯息”来批评别人,心理学研究,还有英文版文明方针 早就说了,这样说话只会加剧对立,激起对方的反感(参见我讯息 )。我得在这里重申:我脾气时好时坏,不过用“你讯息”来批评我,我脾气肯定不好。严重的话,反目成仇也在所难免——反正想讨好所有人的下场一定是得罪所有人,参考巴列维王朝。(2019年11月)
再补充一下。我之前说过不介意树敌,但是四处树敌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一般来讲,跟声誉良好、表现优良的编辑,或者自认为有利益可以交换的编辑结仇并不是好主意。不过如果是因为原则问题(NPA, CIV, AGF, NPOV, NOR, CIRNOT这种),不跟某些(寻衅滋事的)独狼式用户妥协,而是跟这群人结仇,那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最近一年我就碰到两个这样的编辑)。从2014年开始,我就觉得,对于寻衅滋事的用户,我们不需要那么仁慈。我知道社群老好人多,总是觉得应该再三教育,不应该凶巴巴的吓跑新手;老用户可以帮助新手融入社群,不过到头来新手有责任理解方针指引,要是他们不改而采取自律守规、敬业乐群的态度,而是坚持扰乱社群,那么继续教育下去不是办法(当然我知道有的人认为只要有机会,还是得教下去,不到最后关头就不应该封禁别人。2019年12月)
身为天主教徒,我并不虔诚,但是我还是有读过《圣经》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圣经》金句,就是圣保禄的名言:“不要让人小看你年轻;但要在言语行为上,在爱德、信德和洁德上,做信徒的模范。”我知道这句话的原意不是叫“废老”不要看扁年轻人,而是叫年轻人做好天主教徒的本分,但是我经常(误)认为这句话也有前一种意思。香港这地方人寿年丰,仍然讲长幼尊卑(你觉得香港的情况比韩国好?知不知道什么叫批斗座 ?),老人在社会上还是独领风骚,而且非常看不起年轻人。因为从工作规律、消费模式,甚至政治观念,我们都不是一类人——老年人经常骂我们懒散、挥霍成性、自我中心、反中乱港。但是在维基百科,我们不讲这些,虽然中文维基百科的情况有点特殊,但是我仍然相信,实际年龄在这里没什么要紧。所以我特别恶心 那些看扁我年轻的人。(没错啊,就是你啊,Chong Fat。所以为什么我同情狗气球的遭遇,就是因为从事DYK评审,容易被别人用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攻击,令人感到灰心。2019年3月)
从这次讨论 开始,我就一直认为WP:NOT#内容 下面的细节只适用于条目,不适用于其他页面。否则会得出两个 结论:一、NOTCENSOR适用于首页,如果大家在哪个板块(通常是DYK、GA或FA)放18禁图片,听任自如就好,不用明光社 上身。二、香港的可靠来源寥寥可数,《华侨日报 》、《工商日报 》、《工商晚报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c] ,不过由于这些传媒都死了,列入RSP没有意思。然后,《自然 》期刊和《泰晤士报 》连通常可靠来源都不是,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这俩玩意儿的编辑操守不会改变 。至少对我来说,后一项结论是很荒谬的。(2019年10月)
知乎某个回答令我有感而发:开个脑洞,你维也有需要分中老年区,工龄超过10年或通过逻辑及思辨能力考试的人才有编辑权,其他网友留在普通区继续撕。编辑年资超过10年也不行,因为老而不尊[ d] 的用户仍然在。如果分了中老年区,而且我通过入场门槛,那么时事要闻、交通等内容就让给年轻人,我应该会主力编辑文学、历史、政治概论(?)等条目。然而这大好主意,基金会肯定不会答应(违反平等存取的原则),我还是得和不讲理的新人和为老不尊的老人互撕。因此有朋友说,我最后一定会(因为被现实生活压力和上述两群用户双重夹击而)灰头土脸地退维。(2021年11月)
实名对维基百科最忠诚的反对者 的“言权”论提出异议。一、OA2021之前上任的管理员得到80%以上的支持度,只可以说明他在当选时受欢迎(受WMC影响的个案),或社群认为他适任(其他个案),这个民意基础是可以改变的。管理员只是多了几个管理工具可以用,并以此维护社群环境或系统,除此之外跟普通用户理论上还是一样,选举过程并未赋予他们像县太爷那样的权力和威望。当然,如果他是维基党派的领袖,支持者众或门生众多(如Techyan),上面这些可能会不适用。二、如果管理员提报的处理率高,那么为什么某个人骚扰了我足足两年,就只有虫虫飞一个人治他呢?(而且那次也不是因为他攻击我,而是因为他在HAM作出无礼举止。2021年11月)
觉得宋再临的讣闻案 是一个极坏的先例,因为对于非华语圈的演艺人来说,到底谁才有标准上RD呢?忒有钱君认为演艺人需要达到秦怡 一样的成就才有资格登上首页的讣闻栏,看了条目才知道她拿了人民艺术家 头衔(我不熟悉1949—1990年的中国大陆影坛)。首先越南和俄罗斯不但有这个头衔,下面还有一级功勋艺术家 /优秀艺术家,他们又有没有资格登上首页呢?其次日本和韩国没有这个奖项(朝鲜倒是有),我能想到最接近的荣誉��该是各种被称为人间国宝 的头衔了。但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行事的话,几乎所有对日、韩演艺圈构成重大影响的人都没有资格登上讣闻栏(比如有中文条目且在世的韩国演艺人中,就只有宋龙台 符合这个条件)。我觉得对于日、韩演艺人而言,预设以个人名义获得高认受性大赏(比如韩国就是大钟奖、青龙奖、百想艺术大赏等;另见下)的演艺人有资格登上讣闻栏会比较可行,但这样做又好像不符合惯例,如钟铉 就上过英文版讣闻栏,但他只拿过金唱片奖 本赏 而非大赏 。然后如果是团体名义拿大赏的话,团体中的谁应该有资格上讣闻栏呢?不过到那时候那群“毒唯”还能不能闹个大新闻都是个问题吧?所以还是参照英文版的标准比较切实可行:一、逝者条目写得好,二、他在所属的国家有一定的名气,而且在华语圈能引起回响。(2024年11月)
由此还衍生出一个问题:日本、韩国哪个音乐颁奖礼是可靠呢?日本的话可能要请教AT君。韩国的话金唱片奖似乎是比较可靠的,但翻查PTT的讨论,乡民们又觉得不尽然。我经常取笑MAMA大奖 和新城劲爆颁奖礼 是“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永不落空,但你维的“平等主义者”一定会说如果我要排除这些“猪肉奖”典礼的话就是歧视。MAMA和新城也许可以再探讨,但我至少不倾向把首尔歌谣大赏 列入,我们没理由让SM娱乐 每年登一次新闻专栏⋯⋯
我非常厌恶 那些滥建条目的人,要不是他们,我怎会听到有人说“维基百科是妖书,大英百科才是皇道 ”,或者说“中文维基只能做索引,英文维基百科才是人看的 ”呢?(2019年2月)
我本来打算在2023年或2024年退维,但是《古罗斯通俗演义 》事件令我倍感挣扎。一方面,我这种人留下来对社群可能有用,如果有人在我熟悉的领域造谣,起码我可以帮忙考证。不过你维评审风气溃烂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从来没有人能改正,而且以后思维混乱或不能好好说话或不爱读书的用户可能会越来越多(别以为只有低龄人士如此),如果这是事实,以至于他们占活跃用户的比例达到25%或以上,我会觉得这只是白费劲,正常人都会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我可能会在离开之前完成相关的“基建”,尝试让有兴趣的人知道我不在了,该如何从维基百科以外的途径了解我擅长的领域,说不定他们会做得比我好。顺便一提,知乎那个问题,有一位答主,我以前不尊重他的评审意见,仅管他是对的,我要向他认错和道歉。还有一位和我有过私交——还是不说了。(2022年6月)
的确原创条目需要的心力非常大,不过难道翻译就不需要?不好意思,我要引述一下Gilgalad君的言论(如有冒犯,我就赔个不是,请多多包涵)。他说原创条目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第1选题,第2收集整理资料并进一步了解主题,第3筹划篇章,第4才是组织文字并反复修改,第5还要搜索合适的图片或者干脆自己制作。而翻译完全不需要1、2、3、5这四个步骤,甚至文字方面的工作,原文作者也已经基本完成了。”的确这样可以减省译者某些功夫,例如条目大概的主题、架构,甚至选材(如果原封不动);可是翻译不是一门好做的活儿:一、翻译条目不是说想翻译什么就翻译什么,总得找到适合的题目,打个比方,你叫一个专门翻译生物学论文的翻译者翻译社会科学论文,那个生物学家也许办的来,不过肯定会有不对劲的感觉。二、翻译者选好条目,还要读通整篇条目,如果读不通,那可能就有需要自己找文献帮助理解,甚至协助自己翻译专有名词,可以说是“盲人找拐杖”;当然精通那门外文,深入了解条目介绍的主题的翻译者可以无视;三、原文的内容可能与事实和/或其他来源有差异,编排方式也不符合本地的方针,因此主编有需要时可以查找其他来源,相互查证,斟酌取舍,又或者修改编排方式,使之符合本地的规范,某些人将这点叫做“在地化”(localisation)。(2015年2月 )
这就是我翻译条目时奉行的原则。要是有人邯郸学步,我不会阻止他,但是我有权把因此而产生的条目砍掉重练 。
相比起扩充条目,我更有兴趣创建条目。这和维基的技术限制有关:一、虽然动员令容许参赛者扩充条目,然后申报贡献,但是亚洲月不接受,因为条目的创建者不是你 。二、以前有一个南宁人不满意我编辑南宁地铁条目,居然用“南宁条目不到外人干涉”(这什么蓝桌啊)、“你这样做就是不尊重人家的劳动成果”(哗X,你本身也有抄袭南宁日报啊,你有尊重过人家的贡献吗? ,还有,如果有人在乱写一通,砍掉重炼天公地道,凭什么我要尊重这种贡献???)这种歪理来回退我的编辑,所以我觉得,与其要“抹杀别人的劳动成果,然后受别人的气”,倒不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三、以前WG扩充条目,放上DYK之后,被犬风船辱骂,犬风船除了指出条目的问题,还骂他扩充了一丁点儿条目就沾沾自喜,在脸上贴金。WG固然不高兴,不过他没有改正之余,还迁怒于我,因为之前我和犬风船互相帮忙。这多多少少令我灰心。(2019年2月)
我对绿连 的看法比较反反复复。绿连刚刚面世的时候,我的看法是:这玩意好啊,如果有对应的外文条目,不失为有用的拐杖,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我改弦易帜的原因有四个:对于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条目来说,读者可以从参考资料或原文得知专有名词对应的外文写法,不见得绿连有什么大帮助。二、绿连占用CPU,我住在香港,算是全世界网速数一数二的地方,倒不要紧,但是如果有读者住在网速比较不给力的地方(比如越南),绿连可是会窒碍浏览速度的。三、Clithering君不喜欢ilh的显示方式(桌面版用户看到的是拉吉夫广场站 ,手机版用户看到的是拉吉夫广场站 (英语:Rajiv Chowk metro station ),他认为这样看来并不工整 。四、如果把条目打印出来,绿连跟红连不还是一样。刘嘉还认为“在事实层面上,绿链会降低编者(或读者)消红意愿,因为绿色不像红色刺眼”。不过我也不是全盘反对绿连的,比较东帝汶条目非常冷门之余又只能从德文版翻译,翻查原文会比较困难,至少在这个情况来说,上面第一个原因站不住脚。胡水果提到的那些关于外国的“原创条目”同理。(2019年1月)
我对旗帜的看法也差不多。一开始的时候,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乐此不疲地在自己新建的条目加插旗帜。但是Chongkian君(马来西亚用户组的发起人)有一句话说得对: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不一定正确。后来发生了一次长篇累牍的辩论 ,正方的论点是:一、多余、不雅饬,而且繁琐,二、不利于阅读,对读者没有帮助,三、这样做就是用一个不合理的比重(undue weight)来突出某一个地理/归属特征,容易令读者误会有关人士的身份归属,四、有的国家/地区的旗帜(例如美国,或者殖民时期的香港——1959年之前,香港旗右下方的图案是阿群带路图 )、行政地界和公民权(例如香港 二哈 )经历过复杂的变动,不假思索套用现国旗的用法不合适。反方的论据是:一、某个人的国籍归属并不是没有根据(比如用户框顶某个女明星曾经是美国公民,后来自愿放弃,而且有据可从 ),而且旗帜可以妆点Infobox,反倒是美观的表现。⋯⋯最后我决定不再在人物传记加插旗帜/党旗/党徽,原因是:一、美不美观纯属主观意见,不可以强加于整个维基百科。二、每一次写条目的时候如果要翻查某国更换国旗的纪录,这样做其实很碍事,倒不如不加,腾出时间写条目。三、如果传主在某殖民地出生,一直活到独立后,而他不赞同殖民统治(我写得太多了),或者传主认为自己的“祖国”被另一个外来政权施以不合理的管制,并尝试进入体制寻求独立/自决,使用殖民地宗主国/有关外来政权的旗帜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军人和运动员属于特别例子,可以适量宽容旗帜模板(对我来讲,就是在有关的栏位才用),但并非没有尴尬的情况(如孙基祯 在朝鲜日占时期代表日本获得奥运金牌,不过在韩国人的心目中,他就是韩国的奥运冠军,不是日本的)。其余条目随意(预设加)。(2019年3月)
可能我和刘嘉走了以后,就没有人阻止别人看到传记条目就挂旗帜模板的行为了。(2022年6月)
可能因为经常看特朗普演说,以及某被封禁用户的评论,还是我一直认为维基百科不应该用来散播谣言,所以我一看到{{fact }}、{{unreferenced }}、{{refimprove }}、{{biased }}这种模版,就会火冒三丈。我承认自己5-10年前写的条目很烂,而且因为各种借口,应该要用100年,甚至这辈子都不用指望有机会翻新,挂了这些模板我未必那么生气,但是要是在这几年写的条目挂这些模板,严重的话我可能跟你反目⋯⋯(2019年5月)
写完〈苏丹·达迪尔·阿里夏巴纳〉之前,我对语言学的规范主义 和描写主义 是不理解的。规范主义认为构词、遣词、造句都要跟从固定规范,而描写主义则认为应该观察人们实际使用语言的习惯,归纳出一个规律,当作文法对错的准绳(因此描写主义对语言规范的态度偏向宽容)。在中文版和粤文版,理论上,除了MOS,就没有怎么限制编辑布局行文,不过也不能说规范主义是不存在的,比如以前就曾经有用户投诉 Howard61313把正面意义的“被”字句改为主动句(西方语言比较常用被动语法,不过按照规范主义的观点,在中文,“被”字句多数用于描述负面意义,其他意义正面的“被”字句可以改为主动句,也可以改为别的词语,因此不能说他做错)。要说自己偏向规范主义还是描写主义,这似乎有点难:因为规范语言是学校和研究所的责任,接受学校教育那么多年,终须受到影响,而且早年看的语言学文献(古德明 、陈云根 写的这些)都是认为某些语言使用习惯不对(参见西式中文 ),应该避免。不过一开始,我的立场倒是:除非影响理解,否则看明白就行,强行把自己的语言使用习惯加诸别人身上没什么意思。应该给语言文字自然演变。PS. 著名的〈翻译腔〉论述感觉是介乎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援引了规范主义的观点,比如上面“被”字句的使用方式,在有些方面援引了描写主义的观点,比如中文不会有的说法。(2019年11月)
外交条目难写,特别是中外关系系列和重要国家(起码中等强国 )之间的关系。我在2018年反驳Simon 1996(他希望国际关系成为DC16的主题)的时候说过:
外交条目需要不定期更新,中外关系系列条目的编者甚至还需要盯着客栈(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挑起与之相关的争议,比如〈中国-XXX关系〉内容不中立,应该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XXX关系〉),久而久之,维护起来会觉得有心无力,觉得这不是一个稳定而容易维护的题材。⋯⋯我只会认为这个提议很不负责任,要把新手拉进去一个无底深潭(我的立场是,主编虽然不拥有条目的主权,也可以放弃维护条目的责任,但是我总觉得维护条目是他们的本分)。
冷门国家的双边关系无人问津,除了事实错误,好事者的无聊修改和破坏(后两种修订我一般都会改回去——如果出师有名的话),大抵不会有人碰,主编只需要写好它(基本上就历史、政治关系、经贸关系、文化关系四部分),不需要花很多心力维护,偶尔看看有什么动态就看看要不要 更新一下。
可是,上面提到的中外关系系列,还有重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不是那回事了。因为关注的人多。有的人总是认为:“维基百科要收罗一切关于某个题材的新闻动态”,不过这一来违反了NOTNEWS ,二来容易造成主次失衡的问题。中、英文版的〈中国-加拿大关系 〉条目就是主次失衡的例证:“历史”一章中,讲述孟晚舟被捕之后中国和加拿大有何矛盾的部分,比讲述之前中加关系史的部分还要长。同时,经贸关系那段内容短得可怜。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正正就是因为上面的那种看法——执行上,就是:看到什么关于这段双边关系的新闻,抄上去肯定没错。然后没有人撮写 (〈中朝关系 〉就是这样变成缠足布条目的了)。我反对新闻摘抄,下面也批评了,但是充耳不闻的人总是不缺。反正如果有人想继续把其他外交条目写成缠足布的话,有能力的话,我不会不管。(2020年6月)
冰火君 说,如果有人为了哗众取宠 ,刻意把他主编的条目写坏,他会一走了之。我当时回答他说,如果是这样,那就跟他打啊(无论是讨论,还是编辑战),没有必要走,走的话对方只会更得瑟(,跟投降没两样)。但是我忽视了几个问题:有时候他们坚持要我谅解自己的论点,而我一时三刻无法做出严谨而有条理的答复(例如我不偏好法轮功背景的媒体,但是对方认为要用,因为“先到先得”,或者没有别家媒体说这事儿了)。这些编辑能够沟通,只是容易走进死胡同,没完没了,我又不是唐三藏。有时候,情况更差,他们恶言相向,当我回退他们的编辑,甚至按耐不住对他们发火,他们就得瑟了,因为管理员要“凡事包容,凡事忍耐 ”,而我没办法跟他们合作。结果他们就要把我打倒,要我身败名裂。虽然虫虫飞君的事情告诉我,不必那么悲观,但是 从那些人看来,我对抗他们就是不爱惜生命。(2021年10月修订)
我很同意,或者局部同意他们的说法:
从他们的立场来看,也许国际新闻需要避开台湾媒体。也许香港媒体也要避免 。
看完Techyan君写的论述,我感觉有需要再说明一下自己的传媒观点。(时间匆忙,以后有机会再续写。不过然后就没有然后。 如果大家嫌长,可以跳到这儿 。)
摘抄派维基人,这里从来不缺。我们都知道剽窃是严重的学术失德,但是只需看看锺乐伟 [ e] 、刘正 [ f] 还能够保住教席,我就算了——别怪我,我特别记仇,因此也特别能记住自己不齿的学棍做过什么丑事。这里不说别的,就说其中一种:新闻摘抄。报导新闻和编撰百科条目的侧重点本来就不一样,比如,新闻注重于单一事件,百科全书条目注重于全局。新闻可以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但是传统百科条目多数是顺叙,像维基百科这种新式百科条目为了避免条目太长,令部分编者不能够大致了解条目内容,于是特意在条目顶部列出一段撮要(最多四段),是比较像倒金字塔架构,不过还是不会主要细节放前面,琐碎细节放后面。更不用说传媒很多时候碍于立场/地域中心主义 /销量,有时得做一些妥协,比如放大议题,采用方言俚语,选边站,甚至人身攻击,这就跟维基百科的宗旨矛盾了。老实说我也做过这种事情(不过不是在维基百科),不过至少我已经知道这样做不对。在这儿我见过至少3个摘抄新闻的用户,而且他们一跟我说起话来,态度都很差,然后就是各种奇哉怪论(例如上面写南宁地铁条目的时候遇到的事情,还有下面要重点批判的言论)。我认为他们应该转战Portal:新闻动态 或者维基新闻,有时候,我甚至认为在恶劣情况用WP:NOTHERE “橄榄”了他们,对社群反而是好事。
很多人都误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第五条第二款/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第九条第四款,大意就是“时事新闻”不是版权法的保护范围。此条来源于《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第二条第八款,对于这种“时事新闻”,中华民国《著作权法》第九条第四款指定为“单纯为传达事实之新闻报导所作成之语文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九条指定为“传媒��道的单纯事实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把第五条第二款中的“时事新闻”改为“单纯事实消息”,自2021年6月1日生效)。香港《版权条例》第39条清楚说明,引述传媒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报导时事虽然不侵犯版权,不过只限于公平处理 ,因此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在实务上会认为,至少长篇报导具有原创性,因此要是在修订版本删除请求 遇到这种案例,通常删除。图片也是 。
但是,对于“一句话新闻”(例如“XXX在XXX于XX死亡” 、“应XX邀请,XX将对XX进行XX访问” ,甚至有用户认为地铁的运营时间调整通知 也算),社群的争议比较大,我之前认为其内容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不是非得要援引原文的报导形式,而且创作人已经声明版权,不应该保留,也有人认为,“一句话新闻”只是遵从六何法,简单描述事实,不具备原创性,否则将构成垄断事实,阻碍资讯流通的问题,因此应该视为公有领域 内容,予以保留,并表示自己的观点得到最高人民法院和法院案例的认可。维基媒体项目除了需要遵守出版地法律,也需要遵守服务器所在地的法律,美国版权法同样不保护事实,但是对于“一句话新闻”(以及使用Twitter、手机应用程序推播的新闻)是否受版权保护的问题,我没有深入理解。目前这个话题在文库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如果这些都属于版权保护范围,也就是说我们以前的决定没有错,要不然,除了文库的某些决定,中文版好些RFRD决定也是错误的,要予以补救。(2020年10月修订)
再摘录一下有关传媒,而我认为很不合适的留言:
WildCursive在评论《自由时报 》是否可靠时如是说 ,“在具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及自由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台湾”,《自由时报》(和已停刊的《苹果日报 》都)是高销量的报纸,是可靠来源,而且有社会监督和市场竞争,水平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台湾的情况我不理解,不过我想可以用香港的情况来驳论。《东方日报 》说自己是销量第一大报[ 5] ,已停刊的《苹果日报 》说过自己是销量第二大报[ 6] 。不过这两份报纸虽然有能力号召公众支持,但是都属于煽情主义报刊。他们的读者关注的未必是严肃的新闻,而可能是娱乐、生活、吃喝玩乐这种“软性新闻”[ 7] 。更不用说,这两家报纸到大是大非时刻就会采用特定的角度来报导新闻了。 如果你对上面的例子感到不满意,我还可以再来一个:英国也有西方标准的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自由市场体制、自由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不过高销量的报纸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东西(甚至都被英文维基百科拉黑就是了 )。这并不是说这些传媒都要拉黑,不过方针说明 ,维基百科的内容应该从力所能及、最好的、最著名的权威来源取材,所以我会先看《明报》和中央社等社群公认的可靠来源的报导,再跟《自由时报》、《东方日报》等传媒的报导比对,再斟酌衡量哪些来源是比较可以用的(尽管我心中的尺度会为《明报》和中央社等来源赋予更大的加权分)。
如果只比较膻色腥新闻,在2011年,《自由时报》和《苹果日报》的比例也是第一、第二。《苹果日报》进军台湾之后,使用煽情主义的报导风格和视觉效果颠覆了当地的报业生态[和香港一样];因此《自由时报》也不得不开始诉诸煽情主义[ 8] 。不过,这并不表示我支持另外两大报——《联合报 》和《中国时报 》,特别是《中时》,它的平行时空属性我用不着多解释。本来我不会认真看四大报除娱乐版外的版面,但近几年由于《苹果日报》停刊,我对部分台湾媒体的观感有点微妙的变化(见下),但和以前一样,我不写台湾条目或娱乐条目,也不怎么会引用台湾传媒。(2023年4月修改)
1233在评论《香港经济日报 》是否可靠时如是说 :“经济日报主要是谈经济的,故可靠。”那么,为什么《信报 》和《香港商报 》不可靠呢?
还有一个仇家在条目引用东森新闻 和《星洲日报 》,谎称2019年5月雅加达骚乱是排华运动,被我改回去。然后ta就攻击我,论点有两个:一、我引用某些印尼的主要传媒来写印尼条目纯属自吹自擂,二、我排斥此人偏好的来源,违背了维基百科“海纳百川”的宗旨。本来想要说明为什么那些印尼传媒能信任;还有为什么我要在那篇条目排除东森新闻和《星洲日报》的报导。后来却发觉我捉错用神,因为:一、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上面的说明很可能是没有用处的,二、我怀疑ta对媒体的理解和我大相径庭,我估计那就是只要自己看到的新闻在维基百科有收录价值(而非关注度 、比重 等),就不管它是什么货色,抄上去就对了。结果就连操守欠佳的传媒(英维观点)和网志也能引用。可能我会因为这个观点而遭到“橄榄”,但是我只觉得跟这种人讲媒体素养 只是在浪费光阴。
还有一个例子,不过上面我已经鞭完,无谓再鞭。
最后申报一下个人利益:
我已经在这里或者用户框表述自己阅读/收看/收听本地传媒的习惯。
我看新闻的习惯越来越随性,主要看的是Now新闻台 和《联合早报 》。也会看《明报》、《海峡时报 》、印尼安塔拉通讯社 、英国广播公司 、独立电视台 、《泰晤士报 》、《卫报 》、《每日电讯报 》的报导,以及德国电视一台 《今日新闻 》的Telegram推播,但频率不稳定。
台湾传媒主要看的是公视(选举开票)、中央社、《自由时报》和《联合报》(后两者只限本地新闻和娱乐版)。
以前的住所附近有一家大型图书馆,在2020年《港区国安法》生效之前,该馆订阅的报纸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报刊阅览区有6个报纸架,从右至左,1至4栏是本地中文报,第5栏上方是本地英文报。第5栏下方是外地外文报纸,包括《纽约时报 》、《海峡时报 》、《罗盘报》等。第6栏是外地中文报纸,包括《人民日报 》等若干份大陆报纸、《中国时报》、《联合报》和《联合早报》。像《自由时报》、台湾《苹果日报》、《雅加达邮报》这些,还有上述报纸的往期存档,要到总馆 才能看。在我家附近的大型图书馆,我看的报纸有《明报》、《罗盘报》、《联合报》娱乐版、还有香港《苹果日报》的娱乐版;《联合早报》的报导通常在网站看完,不会看。有时候我认为这家图书馆应该退订《中时》,改为订阅《自由时报》或者台湾《苹果日报》——这并不表示我认可它们——这样才叫持平;《联合报》留着。《港区国安法》生效后我应该就没去过那家图书馆,至于情况有没有变化我不能告诉你。
我认识HKFP的某位前记者,也接受过香港《苹果日报》的采访。还有一家大陆媒体用不正当的方式采访完我之后陷余于不义,因此我制定了《茶寮通谕》第6条,谢绝无国界记者 认定的“新闻自由掠夺者”领导的国家及地区的传媒采访。(2019年10月,2023年4月修改)
我不是专业学者,只是在这里提出拙见,如有错漏欢迎切磋;但是不欢迎关于南洋的不负责任言论(e.g. 南洋华人也是中国人;这种人建议他们看一下中国国籍法的历史源流才来跟我XX辩论。)
我认为自己之前的说法模糊其词,是时候厘清一下了。我认为在印尼华人的祖籍问题上必须严格奉行WP:NOR ,可靠来源没有说他的籍贯就不要写,有说的话可以考虑列入(但是不一定要列入 ,之前泉州市人民政府向某位印尼华族富豪认亲认戚,结果给他那家人打脸,如果有人在维基百科里面说他是泉州人的话我一定会回退。他们那家人只承认自己是福建人——福州可能是口误,所以我没有列入——没说过自己是源出闽南民系)。
种族/宗教/阶层矛盾相关内容也需要严格奉行WP:NPOV 、WP:NOR、WP:V ,甚至WP:NPA 、WP:CIV 、WP:AGF 等各项方针。维基百科并不是放大这些矛盾的好去��。
最后我要特别指出,我很厌恶别人不做考证就编译条目,就像某某人,他有没有看过苏州君留下的资料我不知道,不过连Jessechi的破坏也看不出,乱给以前印尼的华族部长改了一个韩国偶像名,我就hmmmm了。
顺便再说说,虽然维基百科不鼓励个人优越感(这样会损害协作气氛),不过我看到一些人,要么就不熟悉南洋却硬要编辑南洋条目,要么就不熟悉维基百科的编辑技能,滥建东南亚条目(虽然我十年前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捂脸 ),再来就是上面那群认为东南亚华人“首先是中国人”的人。对这些人很难不感到自己比他们能干,甚至很难不鄙视。
我跟Cohaf君为了一个问题吵了半天:用“土著”(pribumi )来形容印尼的原住民族是否合适。他在比较华族和原住民族的时候,用到了这个词语,我相信他并没有冒犯的意思,也不觉得这个词有多么的惹火(他的说法是自己的印尼朋友都认为这个词可以接受)。我的理据是“土著”本来是荷兰人炮制出来的种族分类(和欧洲人、外国东方人——华人、阿拉伯人等——相对),独立后的政府沿袭之,并以宪法和一些政策措施(如堡垒计划 )规定只有土著才能享有特别的社会政治、经济待遇,而华人、印欧人 等“外国公民”(WNI Asing )不可以。到苏哈托时期更是规定华人要入籍就必须改名换姓,又禁止华族文化。苏哈托倒台后,优素福·哈比比 先是颁布1998年第26号总统训令,废除“土著”和“非土著”的分野,继任的总统又把上述政策措施一一推翻,从此所有印尼公民理论上都是平等的。然而,2017年阿尼斯·巴斯威丹 就任雅加达省长时说了一句“我要令土著当家作主”,仍然在网络上激起强烈的反应[ 9] ,可见“土著”这一词有多么敏感。我认为讨论印尼历史的时候,用这个词没有问题,毕竟在历史上出现过这样的种族分野。但是谈论现况的时候,我就不赞成这样说了。例如说“我认为相比起土著,华人比较勤劳”,倒不如说“我认为相比起其他(印尼)人/其他族群,华人比较勤劳”(友族同胞也可以,不过这个有点WP:BIAS )。(2019年1月)
还有一个问题我跟河水君吵了一个早上:Kecamatan应该怎么翻译。河水君认为这个应该翻译为“区”,但是华报通常译作“镇”,而且kecamatan在规模上就像是一个加大码的区议会选区,没有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市辖)区那么大,我认为这样翻译不合适。河水君认为“镇”对应的是keluhuran,不过keluhuran在规模上大概和行政村相差无几,大陆和台湾的镇不会那么小。我们没有谈到结果。后来把〈巨港轻轨〉砍掉重练的时候,我终于找到反驳河水君的理据了:原来Kabupaten/Regentschappen(县)下面有三层:District, Onderdistrict和Desa[ 10] 。对应印度尼西亚教育及文化部文化总司 出版的刊物[ 11] ,可以看到District在印尼文叫Kawedanan,Onderdistrict在印尼文叫Kecamatan。现在印尼把Kecamatan翻译成英文subdistrict,大概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把Kawedanan翻译为“区”看来合理的多。印尼独立之后,政府首先颁布《1948年第22号为有权登记并管理户籍的区划制定自治总则的法令》,府(Karesidenan)、区虽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行政区划,不过继续保留,直至废除为止[ 12] 。印尼一直到1963年才根据《1963年第22号总统令》,从法理上废除这两级区划[ 13] 。(2019年2月;2019年10月补充)
根据MZ/T 127—2019《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印度尼西亚语》,中国官方说我对了一半(因为也可以翻译为“乡”)[ 14] 。也许应该确立Kewedanaan=乡,Kecamatan=镇。(2024年4月)
这篇社论 为什么有问题?
“印尼人对于他过去军事独裁的纪录十分厌恶 ”,2014年和2019年普拉博沃落败不能只考虑到他的往绩,还需要考虑到当年他跟激进伊斯兰教士眉来眼去,所以在“爪哇天地”(中爪哇、东爪哇和日惹特区)和基督教优势区(巴布亚、东努沙登加拉)不受欢迎[ g] 。这次他以58%的得票率直接当选,足以反驳这个说法(倒是好些本来支持他的人转投阿尼斯阵营——另见上)。我在面书接触到的印尼文友说,普拉博沃历年来担任的领导职务都局限于军事领域,而且“社团大佬”再怎么干,大家都不会说他搞独裁统治(反正你很大机会不是
2
3
+
3
2
{\displaystyle 2^{3}+3^{2}}
),普拉博沃同理。
“全力为普拉伯沃辅选 ”,日经亚洲网的报导可是说佐科在这个问题上首鼠两端[ 15] 。
“吉伯朗原只是卖煎饼的商人,在佐科威的刻意栽培下 ”,吉布兰的条目就是我写的,我想我有资格说几句话。一、他不只是买煎饼,还从事婚礼到烩、面食、茶饮等多项业务。二、他本来无意从政,从一介布衣到当梭罗市长,到当候任副总统的过程是非常仓促的。要说刻意栽培,苏哈托长女西蒂·哈尔迪燕蒂·鲁克玛纳 的经历更像吧?
“为了帮家族⋯⋯扮演重要角色。 ”一、印度尼西亚团结党是在2014年创立的,首任总主席不是卡桑,而是伍小惠 ,卡桑是后来才加入的。二、2024年专业集团党也利用佐科来拉拢支持(有传佐科、吉布兰[ 16] 和佐科的女婿/棉兰市长都打算加入[ 17] )。三、这次团结党连4%选举门槛也过不了,就算入阁地位也不会很高,什么“重要角色”?
“但印尼宪法法院⋯⋯不影响释宪结果 ”印尼宪法并没有规定40岁才能当副总统,那是选举法的规定。而且只要有看条目,就知道那宗案件是一个无亲无故的大学生提出的,事后安瓦尔并不认为自己有错,最后他是被纪律委员会撵下台的。
“好大喜功的迁都“努山塔拉”计划,⋯⋯挥之不去的噩梦 ”迁都计划确实因为注资不足、环保问题而受到质疑,但雅加达的陆沉、淹水、空污、交通挤塞问题只能以长远、通盘的规划和措施解决,迁移首都功能会比较快一些。我那位印尼文友说,换成任何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最后《联合报》想指桑骂槐,攻击蔡英文政府。我不熟悉台湾政治,但也能看出台湾政治和印尼政治在很多方面大有不同,好比民进党并不是蔡英文的一人政党⋯⋯而且难道国民党执政不会在公共单位安插自己的亲信?
可以推断这篇社论没有好好考证就乱评论,搞不好就跟一个有网络搜索功能的LLM写出来的评论文章差不多,被替换也没问题。也许我能夸下海口,说你维能够从这篇社论找出问题的编辑不多于3个,所以你们知道好事者说我的印尼评论令人作呕是何等荒谬了吧。(2024年4月)
虽然我个人对于普拉博沃颇有微言(主要是因为早期关于人权的指控,以及2014年差点废除地方选举的闹剧),不过他有一句话说得对 :“长大了以后,我们可以看见人家背叛别人、失信于别人、欺骗别人,这就是人性。不过,有的动物很简单,你爱牠们,牠们也会爱你,你对牠们忠心,牠们也会对你忠心。”这个想法并不是这几天才有;而是过去一两年来我的体会。(2019年6月中)
上面大致概括了我的编辑原则/哲学,怎么叫大家自便,反正这就是我编辑维基百科的时候所坚持的信念。如果很不幸,这些原则都被好事者一一推翻,我只能希望以下这种情况永远都不会出现:
“
一定要坚持认字,一天认一个,一年就是365个,等出院以后,没准就可以去中文维基百科做编辑了。
”
^ 协议可能有问题,如有需要我会跟发言者磋商。
^ 即JohnnyBoyWon君。
^ 这三家报纸亲台/右倾/两者皆是[ 1] ,换成现在可能会有编者标签为“台立”,拒绝认定为通常可靠来源。
^ 全写“为老不尊,为幼不敬”,意思是老年人不自重,比他年轻的人就不值得尊重他。为老不尊的你维用户主要分为三种:一、不尊重方针指引的用户,二、不重视条目品质的用户,三、两者俱是的人。
^ 此人是中大全球研究课程助理讲师[ 2] ,专注朝鲜半岛议题。他曾经在评论文化广播公司 (MBC)职员罢工期间,剽窃《韩半岛新闻平台》创办人、驻韩独立记者杨虔豪 的评论,引致对方不满 。
^ 此人是中大日本研究学系讲师[ 3] ,是Facebook专页“无神论者的巴别塔”的拥有人[ 4] 。学者阮颖娴 主理的Facebook专页“辣椒文集”指控他剽窃他人的影片 ,对此他表示 :该专页的确从事这种活动,部分影片属于个人评论用途,转载没有问题,至于其他影片,如侵犯版权,愿意道歉及删除内容。。
^ 峇厘岛以印度教徒居多,是斗争派民主党的万年票仓,这里先不讨论。
可靠来源以脚注形式标注。其他来源以内文连结的形式标注。
^ So, Clement Y.K.; Chan, Joseph Man. Research on Pr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An Overview. Press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Case studies from 1967 to 1997.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11–13. ISBN 978-962-441-548-3 .
^ Chung, Steve . The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9 [2019-10-25 ] .
^ 劉正 . 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 [2019-10-25 ] .
^ 范童. 【網議政事】咖喱飯又抽水 網民寸搶錢 - 香港文匯報 . 文汇报 (香港). 2018-02-05 [2019-10-25 ] .
^ 東方報業全年盈利8138萬 . 东方日报 (香港). 2019-06-18 [2019-10-25 ] (中文(香港)) .
^ 關於我們:「壹」業務 . 香港: 壹传媒. 2019 [2019-10-25 ] .
^ Paul S.N. Lee. Democracy, the press and civil society in Hong Kong. Bromley, Michael; Romano, Angela (编).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in Asia (PDF) 1st edition. London: Routledge. 2005: 85 [2019-09-24 ] . ISBN 978-0-415-54593-8 .
^ 吴昭辉. 臺灣報紙新聞羶色腥現象之研究 (PDF) (硕士论文). 国立政治大学: 7, 38, 40-41, 69-79. 2013-06 [2019-10-26 ] .
^ Kapoor, Kanupriya; Da Costa, Agustinus Beo. New Jakarta governor faces backlash for racially tinged speech . Jakarta. Reuters. 2017-10-17 [2024-04-08 ] .
^ Schoel, W. F. Alphabetisch Register van de Administratieve- (Bestuurs-) en Adatrechtelijke Indeeling van Nederlandsch-Indie . Deel I: Java en Madoera. Batavia: Landsdrukkerij. 1931: [11] [2019-10-13 ] (荷兰语) .
^ Moehadi; Titi Pratitis; Mulyono; Supriyo Priyanto; Sindu Galba. Dampak Modernisasi Terhadap Hubungan Kekerabatan di Daerah Jawa Tengah . Jakarta: Direktorat Jenderal Kebudayaan. 1988: 12 [2019-10-13 ] (印度尼西亚语) .
^ Undang-undang Nomor 22 Tahun 1948 tentang Penetapan Aturan-aturan Pokok Mengenai Pemerintahan Sendiri di Daerah-daerah yang Berhak Mengatur dan Mengurus Rumah Tangganya Sendiri (PDF) . Sekretariat Kabinet Republik Indonesia. Kementerian Hukum dan Hal Asasi Manusia. 1948-07-10 [2019-10-13 ] (印度尼西亚语) .
^ Peraturan Presiden Republik Indonesia Nomor 22 Tahun 1963 Tentang Penghapuskan Keresidenan dan Kewedanaan (PDF) . Sekretariat Kabinet Republik Indonesia. 1963-10-25 [2019-10-13 ] (印度尼西亚语) .
^ 李晓; 陈扬; 符浩军; 杨帆; 刘保生; 罗津; 陈昕; 黄云翔; 王旭; 向竹君; 宋华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行业标准 MZ/T127—2019: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印度尼西亚语 (PDF)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24-04-30 [2024-04-06 ] .
^ Maulia, Erwida; Nugroho, Bobby. Jokowi faces backlash over support for Prabowo's presidential bid . Nikkei Asia (Jakarta). 2024-02-09 [2024-04-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4-02-09).
^ Pemilu 2024: Jokowi, Gibran, dan 'kendaraan politik' bernama Golkar: Ke mana langkah Jokowi setelah lengser? . BBC News Indonesia. 2024-03-18 [2024-04-06 ] (印度尼西亚语) .
^ Bobby Nasution Akui Akan Gabung Golkar . CNN Indonesia (Jakarta). 2024-04-06 [2024-04-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