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之役 (1895年)

乙未澎湖战役(另称1895年澎湖战役)是甲午战争后期清朝大日本帝国和谈期间,日本为了控制南中国海及获得在和谈时可要求割让台湾之借口而发动的战役。1895年,清朝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赤马关马关港(今下关港)第二次和谈时,日本不愿将台湾澎湖纳入停战范围,第三次会谈时日相伊藤博文才正式将日军攻打澎湖之事告知李鸿章[2]

乙未澎湖战役
甲午战争乙未战争的一部分

日军攻占澎湖渔翁岛
日期1895年3月23日-1895年3月25日
地点
结果 澎湖厅城被攻陷,在马关条约中与台湾一同割让给日本
领土变更 日本占领控制澎湖群岛,于3月26日设置“澎湖列岛行政厅”。
参战方
清朝 大清帝国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周振邦(澎湖镇总兵)
清朝 朱上泮(候补知府)
大日本帝国 伊东祐亨(司令长官)
大日本帝国 东乡平八郎(司令官)
大日本帝国 出羽重远(参谋长)
大日本帝国 比志岛义辉(混成支队司令官)
兵力
约5,000-6,000人 官兵3,746人
非战斗军夫2,448人)[1]
伤亡与损失
至少阵亡104名 官兵678人
军夫579人
(均含病死者)[1]


  • 登陆前日军内部已爆发霍乱疫情,混成支队发病者共有1,945人(908人),平均霍乱死亡率为20.3%(23.7%)[1]
  • 日本方面将此役连同乙未战争视为甲午战争一部分。

日本在攻陷威海卫(1895年2月2日)之前,便有攻下澎湖当作海军基地,歼灭清朝在南中国海的舰队的打算,于1895年1月13日便下令伊东祐亨准备攻澎[2]。日方于1895年2月初组成进攻澎湖的陆军混成支队,但从实际登陆到攻占澎湖只花了三天的时间[3]。同年5月至11月的台湾乙未战争中,已为日本控制的澎湖便成为日军集结军力进攻台湾本岛南部地区的基地[2]

战役前

编辑

背景

编辑

据日方说法,1894年8月时日军大本营已拟定冬季作战方针,决定在冬天进攻占领台湾,但因为顾忌清朝北洋水师威海卫的残余军力,而且日军也有在直隶平原(即海河平原)进行决战的打算,所以并未实施此一计划[4]。而后日军打算在1894年12月进攻威海卫时,为了怕北洋水师残舰会事前逃往南方,所以有提前到南方海面布署舰队的想法,但最后此计划也没有进行[4]

1895年1月13日,日军大本营又决定在攻占威海卫后要编组一支舰队配属一支陆军支队去攻占澎湖作为基地,以歼灭清朝在南方的剩余舰队并缉捕走私战时管制物的船只,并于隔天参照所得到的情资进行编组,最后组成的南方派遣舰队于3月12日集结于佐世保军港,因天候不佳,直到3月15日才出发[4]

而在台湾方面,自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后,清朝曾派福建水师提督杨歧珍、广东南澳镇总兵刘永福来台守御,其中刘永福约在1894年8月(农历七月)率广勇两营到台北,增募六营,而杨歧珍在之后(八月时)率十营兵力前来[2]。此外南洋水师也曾应巡抚邵友濂之请,派“南琛”、“威靖”两舰前来,于7月14日抵达,但后来“威靖”又返回南洋水师总部[2]。末任台湾巡抚唐景崧曾在光绪二十一年正月(1895年1、2月)上奏防务办理情形,提到“夫争台湾者,必争澎湖,盖以澎湖可泊兵船,以为根据。若我不能保澎湖,则台湾陷于孤立,其势难守。”故已竭力将粮饷军装运往澎湖,强化战力[2]

而在澎湖之役发生前,1895年2月中旬,在日本的外籍记者几乎都以为日军将在3月进攻北京,仅美国纽约论坛报英语New York Herald记者约翰·库克立尔(John Cockerill)认为日本不管是以武力占领或条约割让方式都一定会要取得台湾与澎湖,遂建议礼密臣[注 1]前往台湾采访[2]。礼密臣后来在2月底离开日本,于3月21日抵达厦门,此时厦门有谣传说日军舰队已经封锁了北台湾,后来他搭乘暂从货船改为客船的北京号(Pecking)前往台湾[注 2],于3月23日抵达(日军亦在此日正式进攻澎湖本岛)[2]

清朝守军情况

编辑

澎湖厅当时守军指挥官是澎湖镇总兵周振邦与派来协防的候补知府朱上泮[注 3],至于兵力部分,据思痛子《台海思恸录》记载,台湾巡抚唐景崧当时命澎湖镇总兵周振邦增加募勇两千人,候补知府朱上泮率领两千五百人到澎湖驻守,并准备了半年左右的军粮、新利兵器与加倍的弹药,故可知至少在4,500人以上[3]。而1919年的《台湾通史》则提到周振邦底下有8营,朱上泮底下有4营,一营约500人,故兵力约有6,000人[2]

而日本方面的资料则显示,日本入侵之前搜集到的资料是澎湖有步军12营,炮兵2营,海军1营,日后在1907年出版的《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则记载清朝的澎湖守军人数在5,000人以上,分成13营、3哨,另有百余人的粮台亲兵[2]。而原本就驻守在澎湖的是果毅军练营、宏字正营、宏字前营,新募或新到的有宏字副营、宏字左营[注 4]、宏字右营[注 5]、防军炮队营[注 6]、定海卫队营、定海右营[注 7]、水雷营三哨[注 8]、防军左营、防军右营[注 9]、防军前营、防军后营[注 10][2]

另外澎湖厅此时有五座炮台[注 11]与一座兴建中的纱帽山炮台,守军分驻在大山屿(澎湖本岛)以及渔翁岛[2]。此外周振邦与朱上泮所负责的防区分配,据思痛子《台海思恸录》记载显示当时朱上泮驻守大城北炮台(今拱北炮台)及北路各口,周振邦守大小屿、妈宫澳及南路各口[3]。而在日方《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史》的记载则显示,朱上泮负责圆顶半岛的防务,底下有定海右营(屯驻于双头挂社、乌崁社)、定海卫队营(屯驻于锁管港、铁线尾)、防军后营(屯驻于猪母水、鸡舞坞)、防军前营(屯驻于井仔按)、防军炮队营(屯驻于嵵里社),而周振邦所负责的辖区是除了圆顶半岛的澎湖本岛以及渔翁岛,底下有宏字正营(屯驻于妈宫城,另分出三哨分驻金龟头、大城北、渔翁岛西炮台)、宏字左营(屯驻于妈宫城)、果毅军练营(屯驻于妈宫城,分驻一哨在东角炮台)、宏字右营(屯驻于东卫社,分驻一哨在大城北社,又分二哨在隘门社)、宏字前营(在渔翁岛内按社东南兵营,分二哨于该岛西炮台及东炮台)、宏字副营(在外按社)、防军右营(在葺马湾、小池角),此外粮台亲兵一百人与水雷营三哨(二哨在妈宫城,一哨在嵵里社)亦归周振邦管辖[5]

日军备战情况

编辑

1895年1月,下令编成进攻澎湖的混成支队,因由大佐比志岛义辉领军,该部队又称“比志岛支队”[3]。该部队编制是由比志岛义辉任支队长,下有后备步兵第一联队、后备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临时山炮兵中队、炮兵弹药纵列、临时弹药纵列,于2月26日于广岛练兵场完成主力编组,受马关联合舰队长官节制[3]。3月6日该部队在宇品港(今广岛港)搭船,3月8日17:00从马关(今下关港)出港后于3月9日8:00抵达佐世保军港,等待海军集结[3]

此次南征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编成为本队(松岛桥立严岛三舰)、第一游击队(吉野高千穗浪速秋津洲日语秋津洲 (防護巡洋艦)四舰)、第四水雷艇队、佐世保临时水雷队布设部、水雷母舰近江丸、造船兵器工作船元山丸、病院船神户丸、运输船西京丸与相模丸[3]。而比志岛支队则由运输船鹿儿岛丸、金洲丸、小仓丸、新发田丸、丰桥丸(前述四艘为军方征用船)、海军御用船万国丸、千代丸等运输舰运送[3][2]

战役经过

编辑
 
小林清亲浮世绘《澎湖列岛之全占领图》,描绘日军与清军在澎湖交战的情形

1895年3月15日9:00,以松岛旗舰为首,日军南方派遣舰队自佐世保军港出发,因天候不佳,风浪颇大,航行相当困难,松岛等舰常倾斜30°角,且有运输船脱队或故障等状况[4]。在此同时,周振邦与朱上泮于日军出发当日接获巡抚指示说日军已从九州出发,将要进攻澎湖,澎湖各将领务必严加防备[4]。而日军在途经台湾本岛南端后,于3月20日15:00抵达八罩岛(今称望安岛)旁的将军澳屿南方泊锚,而在稍早司令官东乡平八郎已先前往调查登陆地点,14:00时抵达里正角附近,之后又到其他地方探查,受制于天候因素,能见度不佳,仅能作大略探查[4]。其探查结果主要是指出里正角一带防御薄弱,可从此上陆,并调查炮台配置,但妈宫港内状况无法观测,此外在胜知湾里停了三艘法国军舰[4]

日军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在获知情报后原本打算在3月21日就开始进行登陆作战,于该日8:00下达作战计划及指令,但第一游击队于8:20起锚出发后不久,旗舰吉野在8:51于将军澳屿南方误触暗礁,作战计划遂中止,而吉野号直到日落时才脱离暗礁,舰底受损,故之后停留在将军澳修理,并未参战,战役结束后的3月27��才移泊妈宫港[4][2]。3月22日,风浪加大,日军无法展开作战,其中运输船鹿儿岛丸上自离开佐世保军港后便开始流行的霍乱有扩大肆虐的现象[4]。而在22日上午,渔民亦将日军舰队停驻在将军澳屿一带的消息通报给清军知道[4]

3月23日日军登陆

编辑

1895年3月23日上午6:00,日军舰队司令伊东祐亨下令第一游击队出动,随后率本队、西京丸及混成支队搭的运输舰前往大山屿东南的里正角,第一游击队在到达目标南方后,浪速号于9:30向相距6公里远的大城北炮台炮击,秋津洲与高千穗号也随之展开炮击,大城北炮台亦给予还击[3][4]。舰队本队到达时,为避免遭到大城北炮台击中,开至里正角西南约两海里处下锚,第一游击队的秋津洲号则进入里正角湾向岸上扫射[4]。11:30,运输舰在接近岸边处下锚让士兵在里正角西边1.4公里处的海滨登陆,大城北炮台驻军发现后便开始炮轰日军登陆点[4]。而由于日军的炮击,在隘门社的宏字右营二哨被流弹打到有若干死伤,而帮带梁仕悦发现日军开始在里正角上岸后,向总兵周振邦提议要尽快在日军未完全上岸时展开攻击,周振邦遂与朱上泮商议要集结圆顶半岛的兵力攻击日军,但朱上泮却认为兵力分开运用可深入敌军间,日军侵犯圆顶半岛时也可预先得知为由拒绝合作,于是周振邦急电台湾巡抚报告全岛告急,并下令在妈宫城的防军左营、宏字左营、果毅军练营右哨急速赶往太武山,自己也率领亲兵果毅军练营二哨赶往前线[4]

12:30分,日军舰队本队与秋津洲号绕到东边,浪速与高千穗号则到南边,同时展开炮击掩护混成支队登陆,最后炮火于14:30歇息[4]。而在此同时,日军混成支队由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大队先行登陆,该大队的第一、二中队于13:00时登陆完毕,而也登陆的陆军技术士及技工则开始架设三座临时栈桥[4]

而当日军混成支队第一、二中队上岸后,在岩崎之纪少佐指挥下迅速占领了登陆点北边约400米处的小高地,之后第一中队前往菓叶乡(今澎湖县湖西乡菓叶),第二中队则往良文港方向搜索[4]。混成支队司令比志岛义辉大佐上岸后,命令岩崎少佐攻占良文港西北方高地,第一、二中队遂与刚上岸的第三、四中队出动,于14:20占领该处[4]。而稍后日军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上岸后,往良文港东边田地集合[4]

岩崎之纪抵达良文港西北方高地后,发现若是清军先占据太武山(在湖西乡西溪村)的话会影响到日军部队前进,遂在向比志岛大佐报告后派第一大队第一、二中队前往太武山,在途中遇见隘门社宏字右营的清军,双方开始交战,日军随后派作为预备队的第一大队第三、四中队支援,战况一时陷入胶着[4]。而比志岛义辉在得知消息之前,于14:30命令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前往太武山,后来得知第一大队已经与清军交战后,约在15:00下令第二大队前去支援[4]。而当日军第二大队第六中队与第一大队右方接上后,港底社南方高地出现2、300名清军猛烈攻击,日军第六中队遂约于15:30调整方向,并派第六中队向清军左翼展开[4]。而由于清军巧妙利用地物作为掩护,日军第一大队的射击受阻,最后岩崎之纪下令全线上刺刀突击,结果清军溃败,遗下30多具遗体撤往大城北社,而后日军于16:20占领太武社[4]

在此同时,日军混成支队其他部队陆续上岸,其后备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于14:30上岸后,集结在尖山社东南方田地,而临时山炮兵中队的炮车队与第一段列上岸后,于15:50分到尖山社东方田地集结,该部队第二段列随后也到此会合,临时弹药纵列则在16:30到达良文港东北方田地集合[4]。之后日军混成支队于17:30扎营,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大队在太武山南方高地东侧,第二大队在太武山东侧,其余部队则在尖山社及其附近扎营,而海军速射炮队在上岸后亦前往尖山社,舰队则停留在白天的位置,运输船停在原处[4]

据日方的统计,清军大约阵亡54名,日军自己则阵亡一名,负伤十名,另外有下士以下17、8名的士兵因霍乱发作后送[4]

3月24日日军攻占大城北炮台及妈宫城

编辑

1895年3月24日凌晨1点左右,根据昨晚20:00时比志岛大佐的命令,尖山社一带的部队开始往太武山后备步兵第一联队第一大队的营地移动,约于4:00时抵达,而后备步兵第一联队也在4:00前开拔[2]。4:20,日军于太武山东侧下达进攻大城北炮台与大城北社的命令[2]。5:00,后备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以第五中队为前锋发动攻击,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也同时往目标移动,前锋于5:50前进到距大城北社250米处,随后对村内与西方高地上的清军发动攻击[2]。该处约500名的清军利用地形地物还击,但日军仍逐渐逼近[2]。在此同时日军第一联队第二大队也与大城北社西方与北方的清军交战,而临时山炮兵中队、海军速射炮队这时在太武山西侧,因距离太远打不到大城北炮台,遂挺进到太武社西边,开始对大城北炮台炮击,同时海军速射炮队亦对太武社西北方高地上的清军大炮发动攻击[2]

清军为了抵御日军攻势,兵力集中在大城北社西南高地山腰、大城北炮台、炮台西北高地三处,而日方则下令第一联队第一大队急行军,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展开全面攻击,与第一联队第七、八中队同时攻入炮台内部,随后开始歼灭附近清军,并在炮台西北高地夺得两门山炮[2]。而在炮台被攻陷后,日军于炮台集结,准备进攻妈宫城,于7:00左右从炮台出兵[4]

8:20,日军前锋部队在文澳社西北高地遭到火烧坪南方兵营一带、妈宫城东角炮台与渔翁岛炮台的清军攻击,日军前锋部队被迫撤到高地后方寻求掩护,行动受阻[2]。9:30分,日军本队抵达文澳社东方高地后方,得知前线战况后派兵增援,并命第一联队第五、六、八中队往前锋部队左翼前进,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在前锋部队右方高地展开,临时山炮兵中队、海军速射炮队则布署在文澳社东方高地[2]。10:30分,比志岛大佐下达进攻妈宫城的命令,之后日军本队攻破朝阳门(东门),歼灭城内清军,占据东角炮台、而后日军预备队进城后分成两路攻占拱辰门(北门)与金龟头炮台,而后日军于当天中午宣告攻陷占领妈宫城[3][2]

而除了大城北炮台一带与妈宫城的战斗外,日军在该日6:00让联合陆战队于大城北炮台东南3,000米处的海岸登陆,该部队于6:10分遭到大城北炮台炮击,而后日军浪速、高千穗、严岛三舰掩护该部队,炮击大城北炮台直到7:10得知炮台已为日军所占,乃改前往候角东北海域炮击圆顶半岛的清军,而联合陆战队在8:00抵达大城北炮台后,留下一支小队镇守,之后前往乌崁社,占领双头挂社西南800米处的高地,监视圆顶半岛[2]。9:00,日军秋津洲舰到大城北炮台东南海面联络陆上部队与舰队并支援陆战队,而桥立舰则去侦查港口一带的清军状况,途中遭到渔翁岛炮台炮击,但最后仍平安返回里正角[2]

据日方统计,此日清军阵亡人数至少50人,日方则主力阵亡1人,负伤17人[2]

3月25日日军占领渔翁岛

编辑

1895年3月25日凌晨1:00,圆顶半岛定海卫队营管带郭润馨的降书送达,日军回书让其在当天8:00时受降,而后郭润馨于9:00时率将领12人,士兵445人投降,而后又有士兵投降,共计588名官兵投降,日军占领纱帽山上兴建中只先安装了一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纱帽山炮台[2][3]。而渔翁岛炮台守军见大势已去,便将火炮炮闩拆掉,枪械弹药丢入海中,然后逃离澎湖[3]。之后因民众进入炮台搜刮,误让火药库爆炸,此时约为13:00[2][4]。14:00,日军修复金龟头炮台设备,炮击渔翁岛的炮台,并无反应[2]。16:00,日军发现三艘小船,派海军速射炮队前往渔翁岛侦查后,确认该岛连同东、西炮台(西屿东台西屿西台)已无清军,至此澎湖群岛完全落入日军手中[3][2]

后续发展

编辑

日军攻陷澎湖后,掳获清朝澎湖守军兵器共计有:海岸炮18门、格林炮4门、铜制克氏野战炮12门、青铜炮1门、铸铁野战炮98门、毛瑟枪2463挺、要塞炮弹1,222发、野炮弹868发、毛瑟枪子弹97万发、格林炮弹68,500发[3]。又日军战死者其实很少,但是因为传染病散播,所以日军的死亡人数在1895年5月时共计达到1,257人[6]

此外日军在1895年3月26日设置了“澎湖列岛行政厅”作为澎湖的统治机构,厅长为海军少将田中纲常,同日并将先前收容的俘虏释放,不过对圆顶半岛的清军则是到3月28日才释放下士以下的俘虏[4]。又4月30日日军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因三国干涉还辽之事率舰队返回日本佐世保,留下混成支队与第四水雷艇队,之后由比志岛义辉指挥部署澎湖防务[4]

5月31日驻澎日军接获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从台湾三貂角发出的训令,隔天收到日军大本营的电报,驻澎日军即刻改归台湾总督直辖,之后在桦山资纪命令下,混成支队步兵第十二联队第二大队第五、六中队留下守卫澎湖,除了病患、相关人员等之外的混成支队士兵于6月3日从妈宫港出发,隔天抵达鸡笼,在向台湾总督报到后,于6月9日上陆负责基隆一带的守备[4]

相关史迹

编辑
  • 龙门里正角日军上陆纪念碑:二次大战后被改为台湾光复纪念碑[7]
  • 林投日军上陆纪念碑:二次大战后被改为抗战胜利纪念碑[8]
  • 混成枝队陆军军人军属合葬之墓(千人冢):在今马公国中大礼堂附近的高地,墓园内共有七座合葬土墓,埋葬澎湖之役到该年6月25日期间的死亡者,其埋葬总人数有二说,分别是1,248人与1,591人,因此又称为千人冢[2]。千人冢由是由支队长设计,但支队在墓冢动工前奉令移防台湾,故由留守的中队办理兴建,千人冢在1895年6月3日动工,同月29日完工。墓园约有一万多坪,墓园大门正对马公城,中央偏东处设有纪念塔,塔正面刻有支队长所题的“混成枝队陆军军人军属合葬之墓”等字[9]
  • 万岁井:妈宫城旧演武场旁,是日军占领妈宫城后天气炎热,疾病流行,只有这口井干净可用,遂勒石纪念[2]
  • 朝阳祠:纪念清末兵勇洪鉴堂的祠庙,相传洪鉴堂是被1895年进城的日本士兵杀害身亡的[10]

其他

编辑

澎湖之役发生期间,有法国军舰在澎湖出没,而关于法军的动向,思痛子《台海思恸录》记载说在3月6日(农历二月初十)时,法国军舰来到澎湖,军队上岸后“与振邦、上泮谈宴极欢,邀游炮台,巡视海口,彼此赠贻而去。”[11],结果法军其实是日军的向导,是上岸来帮日军探查清军虚实的,而日军攻澎的第一天,法国军舰还在海口外观战[2]。而伊能嘉矩的《台湾文化志》里则说,此时在澎湖的法国军舰是巡洋舰“Beautemps”与“Beaupre”,而与之互动的是澎湖厅通判陈步梯与副将林福喜[注 12],法军人员则告知他们说日军已经前来攻打澎湖,倘若将澎湖让与法国,便可避免日军进占,等事情过去后法国会再把澎湖还给清国,然当时负责南台湾防务的是中法战争名将刘永福,自然回拒了法军的提议[2]

另外在澎湖之役首日,日本军舰在战斗中改到里正角西南约2海里下锚集结的情景,被清军误以为是日军败退,朱上泮还发电报给巡抚唐景崧报捷,唐景崧不察,亦发电报[注 13]上奏,保朱上泮作道员,澎湖公库并发银2万两犒军[2]。后在3月24日,朱上泮在日军进攻大城北社时受伤[4],左腿受伤的他被亲兵救出[11],后来朱上泮从澎湖逃到了台南,原本唐景崧要治他的罪,但因为他受伤而免遭论处[2]。而朱上泮逃走后,总兵周振邦与通判陈步梯也在之后逃离澎湖,其中周振邦在鹿港上岸,被认为要加以严议,遂被押送到福建,还得负责赔偿滥发的2万两赏格[2]

注释

编辑
  1. ^ 战地记者,1898年为美国首任驻台领事[2]
  2. ^ 3月20日时往来台厦的英商德忌利士轮船公司(Douglas Steamship Co.)福尔摩沙号(Formosa)客船拒载华人乘客,北京号遂载170名华人于3月21日从厦门前往淡水[2]
  3. ^ 原驻守沪尾,光绪二十年七月(约1894年8月)移驻新竹,八月时移驻澎湖[2]
  4. ^ 台南一带新募,1894年7月到。
  5. ^ 广东新募,1894年8月到。
  6. ^ 广东新募,1894年10月到。
  7. ^ 由台湾四营中选拔,1894年10月到。
  8. ^ 自福州调来,1894年10月到。
  9. ^ 台湾新募,1894年11月到。
  10. ^ 湖南新募,1894年12月到。
  11. ^ 大城北炮台(拱北炮台)、东角炮台(在妈宫城东城垣上)、金龟头炮台、渔翁岛东炮台、渔翁岛西炮台。
  12. ^ 原书作“林福善”,编译本已改林福喜。
  13. ^ 澎湖与台湾的电报联系约到3月24日11:00左右,妈宫城陷落时中断。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大谷正,《兵士と军夫の日清戦争 戦场からの手纸をよむ》,有志舎,2006年,141-142页。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叶振辉. 〈乙未中日戰爭澎湖之役〉. 《硓𥑮石》 (澎湖县马公市: 澎湖县文化局). 2002-09-25, (28): 32-57页.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澎湖縣國定古蹟湖西拱北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 符宏仁建筑师事务所. 2005年10月: 29-31. ISBN 957-28318-5-2.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4.19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日本参谋本部.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第一章 佔領澎湖島》(《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第八編35章翻譯). 由许佩贤翻译. 远流. 1995-12-15: 70-100、410、411页. 
  5. ^ 日本参谋本部 原著;许佩贤 译. 《攻臺戰紀:日清戰史 臺灣篇》(《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戰史》第八編35章、第十編39-42章翻譯). 远流. 1995-12-15: 附册〈澎湖列嶋清国军配置图〉. 
  6. ^ 国家文化数据库——千人冢[永久失效链接]
  7.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龙门里正角日军上陆纪念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8. ^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林投日军上陆纪念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9. ^ 杉浦, 和作. 清末日軍攻台記. 实践学社. 1950. 
  10. ^ 余, 光弘. 《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與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 (PDF). 台北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1988: 90–93 [2018-12-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9-25) (中文(台湾)). 
  11. ^ 11.0 11.1 思痛子《台海思恸录》,〈澎湖篇〉